5/24/2007

請停止濫殺無辜

---殺人事件簿---
讀 第 3 遍 終



    隱 忍 狠 久 狠 久 啦。

---放下屠刀立地成活---當3角臉跟小瘦丫頭兒在暖冬的絢燦陽光下重逢,我們都欣喜見到這是老芋仔和島嶼結合、日久他鄉是故鄉的契機,是兩個受難的天涯淪落人安身立命的開端,也將是竹籬巴故事的另類展演。
但,第2天,他倆並肩躺著,死了。
「下一輩子罷。那時我們都像嬰兒那麼亁淨。」小瘦丫頭兒好像這麼說過。
所以,他倆自戕啦?
NO
他倆是被謀害了。
凶手是誰?本神探今天告訴你,他叫陳 映真。

---放下屠刀立地成活---阿美寮艸原上,當直子溫煦地微笑著拉下渡边君的長褲拉鍊,
用小手握住硬挺的男性;在病棟里,俯身舔吮向渡邊君。
我們都熱淚盈眶,慶幸伊可以坦然接受「外部」現實了。
最終卻掛在樹梢,死了。
作者透露女孩為自己準備好了繩子。

咱現在明白告訴泥,這條繩子是村上君送去給伊的。


---放下屠刀立地成活---當韓娜苦守寒窰18年,學會寫字與閱讀,
總算捱過了大苦大難,可以好好安享餘生了。
卻好像有人認定伊尚不足以得到救贖似的,
假釋當天,伊死啦。
不消說,伊也是給謀殺了。

凶手不是別人,正是作者徐林克。

---Voodoo Knife Holder---  ---Voodoo Knife Holder---

---小說家殺人事件---說家謀害他們的主角,早非新鮮事,是小說家自己(或繆思女神?或皇天上帝?)賞賜的特權,他們狡黠地以為殺了主角才富戲劇性,這樣的潮,讀者才會爽,不不,才反而輕易陷入感傷迴的深淵,觸動脆弱的敏感神經,教善良讀者包準不忍不捨。
所以,小說里不斷死人。死的往往是受損害受侮辱受苦難的靈魂,缺德阿啊。《挪威森林》的渡边君說:『死不是生的對立面,而是以其一部分存在著的。」,但小說家恆妄想死亡將帶來新生。似是而非。

這讓咱想到武俠映画,俊美的男主角功夫了得,舉手投足就輕鬆斃掉一海票長得一副歹人面的壞蛋,大家皆額手稱快。忘了思考,映画里的殺人魔王竟是英俊瀟灑的主角本身。事情很單純:長得一副歹人面的壞蛋每次出場,頂多來得及「嘿嘿嘿」3聲,根本來不及出手(遑論殺人了),就叫主角給  掉啦——沒殺人的,叫歹徒;殺人一籮筐,叫主角惹人愛,有冇天理啊,您說說。混淆視聽而至如此,所以咱相信,看电影是會學壞的,敝人就是明證——咱觀過A片無數,早已成了色情狂啦,哀。

比喻甚不倫,愚意只想表示,作家謀殺筆下親人,只洩露了作者的蹩腳低能,因為他們不懂或者缺乏才具讓生者如何生;他們只知讓生者如何死,死了就一了百了,省事。

反正是,寫生難、要死容易,跟不帶安全帽會死得很難看同理可證。全是機車。

--放下屠刀立地成活---《朗讀者》終章,和善睿智的小個頭女典獄長跟少年說:「伊的死對我是個衝擊,我現在非常生氣,氣施密玆小姐,也氣你。

典獄長不滿他光是寄卡帶,卻沒展現過對女人1絲絲關懷,不曾面會也不曾來信。
而典獄長氣女人,是既已孤寂地過了偌多年,現實世界的哪一點竟讓伊不能忍受?赴死難道比重返現實世界強?
咱也那個氣啊。真是氣不過啊。作者你他媽有點人性行不行?動輒殺人會遭報應的你是知道不知道?

那,女人氣不氣?伊氣少年的不聞不問嗎?誰知道呢。咱只能確定:伊已 沒 氣。


 [  附 錄  ]


女人去世時留給典獄長1封短箋,對他卻毫無片紙隻字,他悲痛地自問:「伊這是有意傷我的心嗎?抑或懲罰我?或是伊的靈魂已疲憊至極,只能寫下最必要的事情?」
同年秋天,他到了美國。自波士頓搭火車往紐約,1路上5顏6彩的森林呼嘯而過,望見火焰般綻放著血紅的楓林,不禁想起女人牢房牆上貼的秋色圖片,當時他強忍哀悽,跪在伊牀上仔細瀏覽。


當車輪滾滾、車身晃晃地讓他昏昏欲睡。他夢見:


------魂 兮 歸 來 啊-------韓娜和我住在一棟宅子里,家門正對秋意深濃的山野。韓娜比我初識時要老,但比我後來再見伊時年輕,比我年紀大,比之前更迷人,恰是身體依舊健朗、舉止沉穩的年華。我看見伊下了車,捧著購物袋穿過花圃走進屋子,看見伊放下袋子。在我前面往樓上走。
我對韓娜的渴欲強烈得令我痛苦不堪。我頑抗著這股渴望,勸阻這樣有違韓娜跟我的現實,違反我們的實際年齡、真實現況。不會說英語的韓娜怎可能住在美國?而且伊不會開車。
  我醒來時驚覺韓娜已不在人世,我也明白我的欲望固著在伊身上,但其實跟伊無關。那只是1種返家的欲望。

---放下屠刀綠色和平--





Blind Willie Johnson:::Dark Was The Night(1927):::O3:18
--放下屠刀立地成活---
小說家殺人













--放下屠刀立地成活---


沒有留言:

我們 當下任務宛如追憶歌仔戲老唱片的似水年華, 其實我們是在緬懷和探究上世紀專注於「聆聽」的那個時代精神/文化—— 電視這個機器/媒體/怪獸尚未吸吞/侵噬民眾之眼球與腦洞的50、60年代, 咱們的青壯年阿嬤使著猶未衰老的秀麗耳朵伴隨一個 「仍未被恰當定義」的歌仔戲盛世安身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