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2009

非物質文明遺產









 聽
 的
 妄
 想
 4
梨 園 戲 ‧ 高 甲 戲


[題記]「中國」泉州市地處福建省東南沿海,是該國「國務院」首批公佈的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1,文化積澱深厚。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城市,其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繼承了華夏傳統文化的主脈,又獨具特色,乃泉州歷史的見證和閩南文化的重要載體。泉州被列入「中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者共11項:泉州南音、泉州北管、泉州拍胸舞、梨園高甲、泉州提線木偶戲、晉江布袋木偶、惠安石雕、泉州花燈、德化瓷燒製技藝、惠安女服飾等。

茲請介紹其中戲曲兩種,蓋聽說島嶼曾經有之,如今似已死滅………(:咱上傳在中國土豆網www.tudou.com——當下好像僅祇他家允許『上传视频最大不能超过500M(无时长限制)』啦)。可這枚DVD(泉州市文化局監製;福建省音像出版社發行)的畫質原就不佳,乞諒。

個人1直認定島嶼子民因為常年匱乏這兩個與[南管音樂]血濃於水的劇種的觀賞聆聽體驗,致使[南管音樂]的演唱傳承流失周延的文化脈絡,早已停駐在僅餘外在歷史光澤、卻毫無內在生命動力的困境。

這是咱之前《朝向「殘廢」的聆聽》文中不忍觸及並予刪略的面向——很傷人,但此際不吐不快——私以為島嶼的南管「演出」眼下僅賸演唱家的照本宣科,唱得再精準(如蔡女士反復多遍也不差1秒),卻總是疏離於歌詞(戲文)的脈絡肌理,沒能再現戲文暗藏的生動情感流轉,輒呈現平板的‧單調的‧弛緩的吟詠風景。聆聽者似亦不究歌詞戲文的有機意涵,而光是停歇於去脈絡的空泛單字語詞。演唱與聆聽在此相互失焦,衍成對音樂活化石的異化;在彷彿時空停滯的樣態格局裡,逐漸枯萎凋零………

意欲激活其間的生機動力,復興——重新聆聽——梨園戲、高甲戲,可能會是較為有效的策略。
咱青菜講講,不必當真。  阿哉¿





Ⅰ] 泉州非物質文化遺產::梨園戲__22:47

◆點擊收看→大螢幕版
●點擊收看→小螢幕 土豆網tudou.com
YouTube通知:


梨園戲.mpg已拒絕
此影片過長,因此已遭移除。一般 YouTube 影片長度不可超過 10 分鐘。

[影 音]——
YouTube.梨園戲《節婦吟》選段1/07:31
YouTube.梨園戲《節婦吟》選段2/09:07
YouTube.台灣淑珍公演影音/02:26
中國土豆網tudou.com__可觀賞整出(齣)梨園戲《陳三五娘》、《李亞仙》、《蘇秦》等

[另參]__梨 園 戲

梨園戲‧旦行程式 ‧18步科母
片長: 1分5秒

梨園戲的表演優雅細膩,有1套極其獨特、嚴謹的基本程式,稱為「十八步科母」, 對表演的手、眼、身、步等的每個動作都有嚴格的規定,如「舉手到目眉,拱手到下頦,分手到肚臍」與「進三步、退三步、三步到台前」之固定規範等,每1動作皆如傀儡戲偶之構造1樣呈現「三節手」的弧度,手臂不能全伸直,手到眼到,出手指尖或平視顧盼等,唱、唸須與身段相呼應,呈現出典雅清俗,婉約深沉的藝術風格。除「十八科母外」,7種行當都各有自己特殊的科步身段,如官生與末行的「十八羅漢科」,淨與官生的「馬鞭科」,老生的須功,生、旦的扇法及眼法,也各有成套的程式。其中,遺存了1些傀儡動作,載歌載舞,古樸、幽雅、細膩,別具風格。

Ⅱ] 泉州非物質文化遺產::高甲__20:15

◆點擊收看→大螢幕版
●點擊收看→小螢幕 土豆網tudou.com
另參__高 甲 戲


沒有留言:

我們 當下任務宛如追憶歌仔戲老唱片的似水年華, 其實我們是在緬懷和探究上世紀專注於「聆聽」的那個時代精神/文化—— 電視這個機器/媒體/怪獸尚未吸吞/侵噬民眾之眼球與腦洞的50、60年代, 咱們的青壯年阿嬤使著猶未衰老的秀麗耳朵伴隨一個 「仍未被恰當定義」的歌仔戲盛世安身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