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5/2007

黑白再現5彩繽紛現實人生

請放大-----劉 慶元木刻作品::CHE格瓦拉



判力道強勁的中国復旦大学朱大可老師最近在個人「博客」[ 柵欄後的絮語 ],為《劉慶元版畫集》寫了篇「序」:《木刻的黑白使命》,讚譽版画家(1972--,重慶):


在劉慶元的刀法下,它們是一種奇怪的影像,充滿了扭曲、變形、荒誕和黑白顛倒的景象,而這正是中國社會的破碎剪影。劉氏木刻賦予它一種特殊的氣息,以致它能夠像鏡子那樣映射出病態的時代。

在黑白木刻的對面,世人早已淪為光怪陸離的五彩世界的奴隸。他們的眼睛只會讚美那些絢麗的事物,並且拒斥這種簡樸的美學。
堅持黑白分明的道路,這正是劉慶元的基本綱領。木刻家的個性被他的器物所照亮,變得更加犀利起來。在雕版的上空湧現了強悍的黑白對話。這是木器的神學,不倦地書寫著光與暗的對位。借助人與木紙的契約,史詩的敘事被解放了,產生出某種搖撼人心的宏大力量。

劉慶元就這樣握住了木刻的靈魂。他比任何人都更深地預見到,「在完成最後一張黑白木刻的時候,你會看到色彩。」但這不是世俗的五彩,而是世界的原色。


可私以為,版画家的實踐,雖然頗精彩極可觀,其實猶未超越朱老師這个論述:


木刻的粗暴。
早在上世紀三十年代,魯迅就從珂樂惠支的木刻版畫裡發現了這種屬性。它陰冷、堅硬、犀利、毫不通融、拒絕妥協,由此跟魯迅的靈魂發生了內在的契合。劉慶元的刀法,儘管滲入反諷和黑色幽默,卻仍然保持著犀利的批判性。那些冷峻的圖像,無情地切開了我們的實存,猶如手術刀切開動物的內臟。

亦即,劉慶元的成就似仍維持在上世紀黑白木刻『黄金時代』的基準,而 已。

說來十分不敬,咱橫看豎看,版画家不惟沒能創立新典範,個人風格也欠獨豎1幟;內容与形式貼契的題材不只沒想像得多,作品格局也多未見其大——甚至沒能超越海內外某些藏書票木刻作者的表現水準(如俄国Anatonly Kalashnikov、台灣陳義仁………等氏)。




80cmx80cm-1


DSCN1940


還有一句話我要說


江南大道中


困獸


沒話說


你是最後一批加入少先隊的


生活無意義


說的就是你們


我的世紀


行進


幸運大街
 

沿著牆邊一直走


白夜





[ 參照 ] Kollwitz作品4件↓






中国大陸自上世紀即有良好木刻傳承,早已呈獻豐美收獲,解放前不及細述;解放後,比如王兵(1961--,甘肅)、張敏傑(1959--, 唐山)等,皆站在『黄金時代』的寬闊肩膀,傲然向上做了提昇,有圖為證:


王 兵木刻作品舉隅


我的畫標記著通向聖地的方位,不管我走多麼長的路,我終究希望我所追求的不是一個空夢,那個聖地也不是渺茫空洞的荒域。顯然,我似乎開始 分辨現實與理想道路間的虛實,於是逐漸地產生出一種擔心與莫於言狀的焦慮。記憶和夢想雖然可以重複,但生命卻是一次性的消耗,不知道我能在這條道上行走多遠。我要花費數年,甚至數十年的時光來實現走遍整個藏地的計畫。

我曾經居住過的那個小鎮已經不復存在,昔日整潔、樸素的世情也隨之蕩然無存,藏地的風貌與我的生命同時在流失。在我們還能感到這一切的現在,我還是想盡可能留住我寄希望與理想的高原藏地;留住那裏的自然和微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y 王 兵

心靈之旅


月光


初春的那天


風中的牧羊女


香奶


高高的天


遙遠的香巴拉之一


噢瑪欣保


歡樂頌


張 敏傑版画作品舉隅

平原舞蹈1


石要塞1


建築物


城牆上下的舞蹈





牆之一


牆之2


競馬丘









Mark Knofler_Cal_The Road


沒有留言:

我們 當下任務宛如追憶歌仔戲老唱片的似水年華, 其實我們是在緬懷和探究上世紀專注於「聆聽」的那個時代精神/文化—— 電視這個機器/媒體/怪獸尚未吸吞/侵噬民眾之眼球與腦洞的50、60年代, 咱們的青壯年阿嬤使著猶未衰老的秀麗耳朵伴隨一個 「仍未被恰當定義」的歌仔戲盛世安身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