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2006

涅高茲與李希特師徒

俄羅斯鋼琴學派




羅斯的小提琴跟鋼琴學派,於人類文明史、於音樂演奏史,全留下璀璨奪目的鉅大資產。這是,而且只能是集結不世出的天才,與不凡的教師,不驕不縱的辛勤勞動,方足以展現的偉大成就。(注意呦:『天才是無法(后天)創造的。但是文化,亦即培養天才成長繁榮的土壤,卻是可以創造的。兜過來仍舊是1個圈子,我們的努力將不會白費。』----涅高茲)


關於俄羅斯鋼琴學派的漢文研討專著甚少,島內有樊慰慈老師的精彩撰著:《飛越高加索的琴韻--在俄國鍵盤沙場上操兵的樂評》(台北音樂時代,1997),開章提過開創浪漫派俄式風格的大師安東‧魯賓斯坦Anton Rubinstein(1829-94)之后,便直入重點,列舉吾人所謂[俄羅斯鋼琴學派]的3巨頭***:「諾伊豪斯學派」(Heinrich Neuhaus,1888-1964)、「戈登懷瑟學派」(Alexander Goldenweiser,1875-1961)與「伊古姆諾夫學派」(樊譯為「伊更諾夫」,Konstantin Igumnov,1873-1948)。

本文將涉及排行居首的「諾伊豪斯學派」(Heinrich Neuhaus,1888-1964)。


首先,依俄語發音,Neu-hau-s讀如涅-高-茲,以下從此。


涅高茲
生於烏克蘭,1902年首次登臺,04年到德國旅行演奏,後入[ 維也納音樂院 ]從戈多夫斯基,回國後,15年畢業於[ 彼得堡音樂院 ],22年起一直在莫斯科音樂學院任鋼琴教授。演奏舒曼、蕭邦、史克里亞賓作品膾炙人口。兒子斯塔尼斯拉夫•涅高茲(Stanislav Neuhaus,1927- ),64年接替其父在[ 莫斯科音樂院 ]任教,其錄製的史克里亞賓和蕭邦作品頗獲好評。

其2,樊氏幫島嶼放送了1則給津津樂道、不斷傳頌的俄羅斯音樂神話——


「他像上帝一般在彈琴,他看起來就像是上帝。」
一句不著邊際的話,但從諾伊豪斯(涅高茲)口中說出,卻又絲毫不顯浮誇……

ibid. p.58〈史克里亞賓的女婿——索弗朗尼玆基〉,原始出處是法國harmonia mundi的cd解說。

其3,排行居首的「涅高茲學派」,應有至少5位堪稱『Virtuoso超藝巨匠』大弟子,或許因為英語樂界對俄國的瞭解稍欠深入,樊氏因之漏了至少3名。

以下是涅氏高徒錄一一
‧Yakov Zak扎克(1913-76,32年入師門),35年起任教於莫斯科音樂院,37年奪得[ 第3屆蕭邦大賽 ]首獎,暨馬祖卡特別獎。
‧Emil Gilels吉利爾斯(1916-85,35年入師門),38年獲[ 依沙伊國際音樂大賽 ]首獎。
‧Sviatoslav Richter李希特(1915- ,37-47年拜師),45年[ 蘇聯音樂大賽 ]首獎。
Anatoli Ivanovich Vedernikov韋杰爾尼可夫(1920-93,43年畢業於師門),80年起任教於莫斯科音樂院。
Evgeny Malinin瑪利寧(1930- ,54-57拜師),53年[ 瑪格莉特‧瓏國際大賽 ]2獎,57年起任教於莫斯科音樂院。

中國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自俄文迻譯了涅高茲參本著作:
《21世紀表演藝術》,1963(存目於此。咱尚無緣見讀)
《論鋼琴表演藝術——一個教師的隨筆》汪啟璋、吳佩華譯,1963(台版:台北樂韻出版社,1989)
《涅高茲談藝錄(思考•回憶•日記•文選)》,焦東建,董莉譯,2003

---請點擊放大---《涅高茲談藝錄(思考•回憶•日記•文選)》書中,涅氏數次推崇史懷哲寫的書,更多的是,述評了多位作曲家與鋼琴家。
兩篇論述索弗朗尼玆基的專文,沒見到上引銘言,倒讀及涅氏如是說:


他(索氏)的敏銳性,與脫離生活、違背真理的藝術家的變態,是不可同日而語的。他的這種敏銳性使我寧願去想愛因斯坦的著名格言:『上帝雖精明,但毫無惡意』,而不去想「脫離生活」、也不以悲觀主義態度拒絕這種敏銳性……___p.353


涅氏寫母舅布盧門菲爾德、恩師戈多夫斯基、顧爾德(文章第1句:『開門見山:加拿大鋼琴家顧爾德不單單是位鋼琴家,而且是一種(藝術)現象』,1957)、米開蘭傑利、朋友蕭斯塔高維奇、波利亞金、穆拉汶斯基,皆只1文。卻3篇談吉利爾斯,與4篇說李希特……豈非吹捧弟子乎?


大家不要誤會,我無意借誇耀我的學生來抬高自己,李希特讓我驕傲倒並非因為他是我的學生,事實上,對於具備李希特這樣才能的人,跟誰學習並不重要。___p.323


信然。
涅氏在《晚年日記》寫道:


我有時在給某些傑出的超藝天才學生(如吉利爾斯或李希特、扎克或韋杰爾尼可夫等)上課時,我『甘拜下風』,但從未感到不自信,………,我異常清醒地意識到,僅就純粹的鋼琴演奏天賦而言,我遠不如那幾個出色的學生……___p.83


那,誰會是俄羅斯最好的鋼琴家呢?恁誰都將輕易從底下引文讀出涅氏真意(--可非那個像上帝的索弗朗尼玆基哦)



《斯維亞托斯拉夫‧李希特(三)》
___發表於《文化與生活》1960年第9期

我國的鋼琴家,真可謂「群星薈萃」:除V‧索甫羅尼茲基、E‧吉利爾斯、L‧奧柏林、Y‧扎克、M‧格林伯格、M‧尤金娜等,年輕一代有巴斯基諾夫、Y‧馬利寧等,不勝枚舉,但他們風格各異。

『到底誰是最好的鋼琴家呢?』這是一個激動人心的問題,而我認為,這個問題很無聊。誰『最好』?(如果回顧一下藝術史):是巴哈、莫札特、貝多芬,還是布拉姆斯?是普希金、但丁、歌德還是莎士比亞?拉斐爾、委拉斯凱茲、艾爾•格列柯還是提香?坦白地說,對此,我無法作出回答。……………………………

在此,我想說幾句題外話,在任何時代,藝術的創造者們,都是些才華橫溢的人,但在研究他們中的任何一個的時候,我們都不可忽略對其所處時代的認識與理解。正如我們若不把高加索山脈視為一個整體,便不能形容它的主峰一樣,出於類似理由,對於「古典主義」,「浪漫主義」和「現代主義」這些概念原本也不必作過分精確的界定。

在演奏藝術飛速發展的今天,優秀鋼琴家日益增多的同時,音樂的欣賞趣味也呈現多元化,並且個人化,這與十九世紀人們一致公認李斯特為鋼琴大師的情形大不相同,對我個人而言:我喜愛並且尊敬的現代鋼琴家至少能列出二十個,然而我的感受和判斷力告訴我,李希特是首屈一指的,在他的演奏中,帶有深刻的和純潔心靈的(純潔性!)強大的(超強!)精神力量與最完善的演奏藝術的幸運結合,這真是一種獨一無二的現象,他身名遠播,他的演奏到處引起一片讚美,究竟如何理解李希特現象呢?我想這主要歸因於他巨大的創造力;他將心力,智力與情感有機結合起來的驚人才能以及他卓越的藝術鑒賞力;李希特還善於洞察音樂的內在秘密,無論他演奏巴哈,貝多芬,舒伯特,還是蕭斯塔科維奇、德布西、史克里亞賓,聽眾都如同窺見作曲家的巨大身影,同時又身不由己地被帶進一個獨特的世界,一個充溢著『李希特精神』的世界。
___畫底線者是涅氏強調;粗體字則是咱加

在此我想重申我紀念普羅高菲夫寫的《作曲家——演奏家》一文中的觀點,我認為世界上有許多優秀的演奏家,他們之所以沒有表現作曲才能,只是因為他們將自己整個的生命獻給了演奏事業的緣故,就像一個母親把她全部的愛給與她的子女………。坦白說,我寫這文時,心里首先想到的就是李希特。這就是他都包羅萬象的天賦秘密。我這樣說是因為我熟知他在幼年時寫下的音樂作品,聽過他卓越的即興演奏。

順便提一下,李希特不僅是音樂家,還是一位極具天才的畫家,並有若干畫作(儘管並未受過專業訓練),一些德高望重的畫家告訴我,假使李希特從事美術事業,他也能取得在鋼琴領域裏同樣高的成就。

我再次提這事,只為揭示他天賦的『奧秘』。他同時具有敏銳的視覺和聽覺,這是一種非常罕見的結合。對他來說,所有的音樂都充斥著映像,他曾說,普羅高菲夫的《第二鋼琴協奏曲》的第三樂章讓他想到巨龍吞食孩子的情景。而普羅高菲夫的《第六鋼琴奏鳴曲》第一樂章則令他聯想到工業化進程。

李希特的演奏風格總是取決於作品本身,而毫無牽強附會之感,就拿不久前他在[ 科學家大廳 ]演奏時的情景來說,先是海頓的《C小調奏鳴曲》,但接下來彈舒曼《小敘事曲》的時候,所有的一切都不同了:全然是另一種聲音,另一種個性,就像是換了一架鋼琴在演奏,應該說無論作曲家的個性特徵還是其時代氛圍,李希特都表達的極其妥恰。這就是我在《鋼琴演奏藝術》一書中所說的「包羅萬象」,我把這看作是一個鋼琴家的最高成就。李希特在他的音樂會生涯裏演奏過大量莫札特奏鳴曲,巴哈的組曲、幻想曲和觸技曲,貝多芬的奏鳴曲、變奏曲、迴旋曲、鋼琴小品,布拉姆斯的《第二鋼琴奏鳴曲》、間奏曲、狂想曲;舒曼的奏鳴曲、《交響練習曲》和大量小品,舒伯特的幻想曲和幾乎全部奏鳴曲,遺憾的是他尚未演奏過蕭邦的第一、第二奏鳴曲,他還彈過整場的史克里亞賓、拉赫馬尼諾夫、柴可夫斯基、李斯特,也演奏巴哈、莫札特、貝多芬、布拉姆斯的協奏曲(布拉姆斯的《第二鋼琴協奏曲》的演奏尤其令人難忘)、舒曼、葛利格、法蘭克、聖桑、巴爾托克、格拉祖諾夫、林姆斯基-柯薩可夫、柴可夫斯基,還有不能忘懷的穆索斯基的《展覽會之畫》、蕭斯塔高維奇的《前奏曲與賦格》。

事實上,李希特的演奏曲目之多,已不勝枚舉。我深幸曾在李希特的寓所聆聽他的演奏,聽他在鋼琴上演繹華格納、柴可夫斯基、李察•施特勞斯、德布西的歌劇,米亞斯可夫斯基、馬勒等人的交響曲,不能想像世界上還有比這更打動人心的音樂詮釋,他對音樂作品的構造與節拍有高超的駕馭能力,同時,他的演奏又富於古典主義的均衡與和諧,他的天才使他在抓住作品整體框架的同時並不遺漏任何微小的細節,就像翱翔在天際的雄鷹一樣將大地俯瞰得一覽無餘。
___pp.318-323,參考另1譯文,並稍做刪節




‧ 李 希 特 自 述



(開場白 ) 我記憶力驚人,好到無法忍受。我去過不少城市,在那裏遇見過五十來人,他們的名字全留在我腦子裏,我都記得,這簡直是折磨!還有我的所有朋友!以及朋友的朋友!每當我開始旅行,就會受到這種折磨,無論在俄國還是西方,都一樣!
但我卻記不住數字,連自己的地址也記不住。除了奧德薩,涅任斯卡亞大街二號第十五室(按:李希特在奧德薩的住處)


我一生中有三位老師,涅高茲、父親和華格納。我很喜歡涅高茲的演奏,還有他的為人。我下了決心,進入莫斯科音樂學院,師從涅高茲。我喜歡他還有其他原因,他就像是我的父親,更讓我放鬆。我彈給他聽,亮出我的看家曲目,蕭邦《第四敍事曲》。然後我們聊起了華格納,我給他的印象不錯。

( 涅高茲的回憶: 『人們叫我去聽一位年輕人的演奏,他想進音樂學院,我問:「他讀過預科嗎?」 「沒,他是半路出家。」 一個沒受過正規教育的孩子,居然想進音樂學院!我對這傢伙很好奇。 一個非常深沉年輕人來了,坐下來演奏貝多芬和蕭邦,還有他自己的作品。我對學生低聲說:「這人是個大天才!」,李希特當天就成為了我的學生)

我被接納了,但有條件,要我學習所有科目,可我不幹!光在頭一年裏,我就有兩次被趕出來!

涅高茲對我就像慈父,他總是在強調:音色。他解放了我的演奏,我的聲音得以運用自如,它至今仍具有力度。這也得益於我在歌劇院彈伴奏。

在李斯特奏鳴曲中,他傳授我個中精義:靜默以及如何彈靜默的藝術。
我搞了一個小花招:上臺,坐下,一動不動。在靜默中,暗數到三十,然後再彈出G音。這能在觀眾中製造近乎驚恐的效果:「發生什麼事了?」當然,這很戲劇化,是音樂的戲劇,驚詫就是其精義所在。有很多大鋼琴家,他們給你的菜譜,你老早就爛熟了,只有出人意料才會留下深刻印象。

我第四次給他演奏李斯特奏鳴曲,當著全班的面。他聽後說:「我已經無話可講了!」

他從沒出國,他們不准他出去。他也很少演奏。有一天,他開了一場舒曼作品音樂會。開場曲目他彈得像頭笨豬,每個小節都有錯音,然後是《克萊斯勒偶記》,一個奇跡!接著是《幻想曲》,我們再也沒聽過如此神奇的演奏。

教學是件可怕的事,對鋼琴家來說是致命的,而他卻全身心投入教學。他的音色出神入化,我依他的路子演奏,把握精義。有一次我彈德布西給他聽,他說:「你的德布西讓我聽得入迷。」
____引用自《Richter l'Insoumis;英譯:Richter the Enigma》
France 154 min.
* WMV 3984 23029 2 (DVD,PAL)
* Warner/NVC ARTS 23029 (NTSC,VHS)
* WPLS 4146/47 (2 LD,Japan)
Bruno Monsaingeon紀錄片作品,1998






《Pictures at an exhibition::
Baba Yaga-La Grande Porta di Kiev》
Played by Richter


***
「涅高茲學派」與「戈登懷瑟學派」注重音樂外在的力度與熱情,正好與「伊古姆諾夫學派」形成對比。
「伊古姆諾夫學派」在島嶼為樂迷熟知者有列夫.奧柏林(27年[ 第1屆蕭邦鋼琴大賽 ]首獎)跟阿胥肯納吉(55年[ 第5屆蕭邦鋼琴大賽 ]2獎,56年[ 伊莉莎白皇后鋼琴大賽 ]首獎)師徒。


沒有留言:

我們 當下任務宛如追憶歌仔戲老唱片的似水年華, 其實我們是在緬懷和探究上世紀專注於「聆聽」的那個時代精神/文化—— 電視這個機器/媒體/怪獸尚未吸吞/侵噬民眾之眼球與腦洞的50、60年代, 咱們的青壯年阿嬤使著猶未衰老的秀麗耳朵伴隨一個 「仍未被恰當定義」的歌仔戲盛世安身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