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3/2010

歌仔戲 曲調 入門

絕 版 逸 品 下 載

-LP封面






張炫文(1942年11月27日台中縣大安鄉出生-2008年2月16日肝癌病逝於台中市),台灣漢族,台灣民族音樂學家、作曲家、教育工作者、基督徒,國立台中教育大學音樂教育學系教授退休。

1973年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音樂組]碩士,碩論《歌仔戲的音樂研究》是台灣史上第1篇研究歌仔戲音樂的學位論文。

1973至76年在「臺灣省立交響樂團」(現「國立臺灣交響樂團」)研究部擔任研究員。



1976年,「臺灣省立交響樂團」出版張氏編著的《台灣鄉土之音--歌仔戲的音樂》(32開.93頁),附類比膠碟2枚,乃台灣史上第1部政府機構出版的歌仔戲有聲書。





這套由斯時台灣最優秀的演唱家擔綱的超1流極品,至今猶未見稍可匹敵者焉。

1982年,以碩論擴編的《台灣歌仔戲音樂》(24開.157頁)由台北百科文化公司刊行。

1991至93年擔任「台灣中華民國台灣歌仔學會」理事長。



⊙請蒞臨張炫文教授 紀念網站



《台灣鄉土之音--歌仔戲的音樂》

出版者:台灣省教育廳交響樂團

策劃者:鄧漢錦

撰文記譜記詞:張炫文

⊙樂隊領導:許再添.陳冠華

⊙承製者:東寶唱片廠

民國65年(1976)6月初版

[非 賣 品]

⊙12吋 .Stereo



[ 第1面 ]

TO1A_01七字仔調《山伯英台》許再添編詞.廖瓊枝演唱

TO1A_02哭調《英台拜幕》許再添編詞.廖秋演唱

TO1A_03七字仔調《山伯英台》許再添編詞.廖瓊枝、廖秋、柯翠霞、王桂冠演唱

TO1A



[ 第2面 ]

TO1B_01背詞仔調--許再添編詞.王桂冠演唱

TO1B_02大調--許再添編詞.柯翠霞演唱

TO1B_03十二丈調--柯翠霞.編詞演唱

TO1B_04慢頭--王桂冠.編詞演唱





TO1B_05串調仔--柯翠霞、廖秋.編詞演唱

TO1B_06四腔仔--廖秋、柯翠霞.編詞演唱

TO1B_07送哥調--廖瓊枝、王桂冠.編詞演唱

TO1B_08緊疊仔--柯翠霞.編詞演唱

TO1B_09新春調--廖瓊枝.編詞演唱

TO1B_10走路調--廖瓊枝.編詞演唱

            都馬走路調--王桂冠.編詞演唱

TO1B



檔案名稱:LP_Taiwanese.Opera.TO1A(已被中華電信廢啦,幹)

檔案名稱:LP_Taiwanese.Opera.TO1B(已被中華電信廢啦,幹)



[ 第3面 ]

TO2A_01都馬調--許再添編詞.柯翠霞、廖秋演唱

TO2A_02雜念仔--廖瓊枝、柯翠霞編詞演唱

TO2A_03霜雪調--廖瓊枝編詞演唱

TO2A_04愛姑調接文明調--許再添編詞.廖瓊枝演唱

TO2A_05金水仙--許再添編詞.廖秋演唱

TO2A_06白水仙--廖秋編詞演唱

TO2A_07三盆水仙--許再添編詞.柯翠霞演唱

TO2A



[ 第4面 ]

TO2B_01雪梅思君調--許再添編詞.廖秋、廖瓊枝演唱

TO2B_02江西調接瓊花調--廖瓊枝編詞演唱

TO2B_03留書調--許再添編詞.王桂冠演唱

TO2B_04吟詩調--柯翠霞演唱

TO2B_05 七字仔調的變化《王寶釧與薛平貴》--許再添編詞.柯翠霞、廖秋、王桂冠演唱

A中板-柯翠霞演唱

B稍慢板-廖秋演唱

C快板七字仔白-柯翠霞演唱

D快板-柯翠霞演唱

E快板七字仔白-廖秋演唱

F快板七字仔白--柯翠霞演唱

G快板轉慢板-廖秋演唱

H稍慢板七字仔白--廖秋演唱、

I稍慢板--廖秋演唱

J稍慢板七字仔白--廖秋演唱、

K稍慢板七字仔白--廖秋演唱

L快板-王桂冠演唱、

M快板-王桂冠演唱、

N快板七字仔白-王桂冠演唱、

O快板七字仔白-王桂冠演唱、

P快板七字仔白-王桂冠演唱、

Q快板七字仔白轉慢板-王桂冠演唱

R慢板-王桂冠演唱、

S快板七字仔白轉慢板-王桂冠演唱、

T慢板七字仔白轉快板轉慢板-王桂冠演唱

TO2B



檔案名稱:LP_Taiwanese.Opera.TO2A(已被中華電信廢啦,幹)

檔案名稱:LP_Taiwanese.Opera.TO2B(已被中華電信廢啦,幹)





王桂冠





柯翠霞







《正聲天馬歌劇團團員合影》◎江武昌翻拍.◎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提供。引用自 【台灣大百科全書】



[ 推 薦 閱 讀 ]



柯銘峰老師《電視調與台灣歌仔戲曲調運用的發展研究》,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論,2005年,嘉義



蔡棟雄《三重唱片業,戲院,影歌星史 --[第4章三重的歌仔戲]》,三重市公所,2007



新浪部落 萎萎陰陰

同步更新



沒有留言:

我們 當下任務宛如追憶歌仔戲老唱片的似水年華, 其實我們是在緬懷和探究上世紀專注於「聆聽」的那個時代精神/文化—— 電視這個機器/媒體/怪獸尚未吸吞/侵噬民眾之眼球與腦洞的50、60年代, 咱們的青壯年阿嬤使著猶未衰老的秀麗耳朵伴隨一個 「仍未被恰當定義」的歌仔戲盛世安身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