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5/2008

羔羊依舊沉默

放大----夏至--陰生--



2008-06-24 08:00
網帖描摹12年前碎屍煮屍案經過引猜想
網友發帖詳細分析12年前碎尸案 被疑為凶手

1996年1月19日,南京發生了一起轟動一時的凶殺案:被害者是南京大學的一名大一女生,其屍體被發現的時候,已經被切成了1000多片,而且內臟和頭顱也有被煮過的痕跡!

案件發生後,南京警方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來偵破此案。但是,12年過去了,案件還是未破。

近日,互聯網上突然出現了一個帖子,發帖者猜測了凶案嫌疑人的殺人動機以及嫌疑人的身份背景,並詳細描摹了殺人過程。這個帖子一石激起千層浪,許多網友認為,發帖者很有可能就是凶手或是知情者。

[悼紅軒主人]::《南大校園刁愛青分屍案》
[2008-06-25 06:31:40]

凌晨2:19分,我喝一口茶,然後打開word開始邊醞釀邊寫這篇文章。客廳的門吱呀呀的響聲,撇開一條縫,我認真的看了看,沒有絲毫的異常。我想如果那個南大的女大學生刁愛青真的在天有靈,想要沉冤昭雪,那麼現在過來示意我如何來鋪排這篇文章,我是很樂意的。

以下材料太零碎,線索太複雜,要理出一個頭緒,又要足夠的引起讀者的興趣,確實很難。結構要考慮到,懸念也不能沒有,還請大家多多包涵,畢竟我想讓我們這裡的朋友瞭解更多的事情。如果這個案子真的因為這次發帖導致告破。那可真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了。

一、屢次出現的南大碎屍案

南大碎屍案發生於1996年1月19日。受害人大一女學生刁愛青被人切割成1000多片,頭顱以及分割好的內臟均被煮熟,用塑料袋整齊的包裝好,甚至連腸子都整齊的疊放,後分四處進行拋屍。事情被發現,是一個清掃大街的老太太,清早發現了一個黑色塑料袋,以為是豬肉,回家後打開仔細的清洗,結果在清洗的過程中發現了三根手指,嚇個半死,於是報了案。

警方多方調查,均未有任何突破性進展,使得此案迄今未能告破。而後,此案發展到今天,出現了很多的怪異。

似乎每年的不確定時間,總會有人莫名其妙的發一篇關於此案的文章。有人說這是死者冤魂在促使一些人來關注這件事。畢竟兇手不能歸案,情何以堪。也有人說是兇手良心欠安,所以來發帖進行懺悔;還有人說,是兇手為了炫耀自己的犯罪手段,挑釁警方;還有的說是知情者想要揭發罪惡,無奈罪惡勢力太強大。

我們現在所能查找到的,是於2007年3月21日的文章,詳細的介紹了這個案子的真相。  
事情似乎不水落石出,永無寧日。

2008年6月19日21:49分,天涯虛擬社區網站突現一個名為「關於南大碎屍案的一點想法」的帖子,發帖者的網名叫「黑彌撒」。

黑彌撒對此案進行了詳細的推理,包括受害者的性格、年齡、社會關係等各方面。然後又對兇手進行了主觀上的犯罪猜想………

◎ 閱 讀 詳 情::【南大校園刁愛青分屍案】



『天涯雜談』
關於南大碎屍案的一點想法

 作者:黑彌撒 提交日期:2008-6-19 21:49:00

  首先聲明,我不是警察,之所以又談起這樁懸了十幾年的無頭案,完全是出於個人對這起案件的一點興趣。之前也看過網上關於這起案件的一些討論,但說實話,其中大多是在講故事,基本沒什麼有價值的線索。因而在這種情況下,我也只能憑借自己的猜測胡亂發表一些看法,目的和大多數人一樣,都希望真兇早日歸案,被害人的冤魂能早日得到安息。也歡迎各位一起來討論。

  就目前來看,網上爭論最多的,無非是犯罪嫌疑人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或者說,從事什麼職業。有醫生說、屠夫說、廚師說,等等等等,理由不外乎「刀功精湛」。對於嫌疑人的職業,我先不談自己的觀點,單就目前所知的情況,被害人的屍體被切成一千多片,內臟被煮過,並被整齊地疊好,包括衣物也被整齊地疊好,可見嫌疑人很強的心理素質,同時可能懂得醫學知識。如此看來,嫌疑人的文化程度較高,應當受過高等教育,至少其個人素質要高於普通的初高中文化者。試想,一個只有初中或高中文化程度的大老粗,憑借什麼能吸引一個在校女大學生的注意?且又有什麼能力做到殺人後冷靜地分屍?所以我認為,嫌疑人是屠夫、廚師,或者鍋爐工的可能性都很小,因為這幾種職業的從業人員文化程度及素質普遍不高;至於醫生,只能說有可能性,因為目前還沒有任何可用於推理的證據。

  但問題是,嫌疑人的作案手法真的與職業有關嗎?我們不妨做一個大膽的假設:嫌疑人所從事的職業根本與「切肉」無關,但他又具備相關的知識,比方說,利用業餘時間自習瞭解剖學,香港電影《羔羊醫生》很多人都看過吧?電影的情節就取材於曾經發生的「雨夜屠夫」案,其案犯林過雲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我個人認為,這種假設的可能性比較大。

  犯罪嫌疑人是怎樣把被害人殺害並分屍的呢?是在街上偶遇被害人並將其強行帶回住所再實施作案?不可能,因為這種情況,嫌疑人與被害人之間並不熟悉,被害人必然會激烈反抗,即便是成功將其帶回住所,殺人後再分屍,也沒有必要將屍體切成一千多片,甚至連內臟和衣物都整齊地疊放好,或者說,沒有一種原因會導致嫌疑人這樣做,所以,偶遇的說法基本可以排除。既然不是偶遇,那麼嫌疑人與被害人之間應當是熟悉的,至少是認識的。是什麼能夠使兩人認識並熟悉呢?我的觀點是——相同的愛好。被害人性格孤僻,平時很少與同學交流,但這並不代表她就沒有愛好。或許正是由於被害人的愛好與大多數人不同,才會導致她不與同學交流,而當被害人遇到一個與她愛好相同的人之後,她的心情會是怎樣?一定是非常高興,並且很樂於對這個人敞開心扉,對於嫌疑人來說,被害人身上也必然有能夠吸引他的地方,這些應當是使兩人互相熟悉的主要原因。那麼究竟是什麼樣的愛好呢?我先不說,來說點別的。

  南大周圍,包括小粉橋、青島路、陶谷新村、甚至延伸到漢口西路、陰陽營一帶,集中了我市的三所名牌大學——南大、南師大、河海。我一直認為,這裡是南京文化氣息最濃的地方,不知道各位是否有同感?這裡的一切都顯得那麼地有品味,包括那些做生意的商人,南京最早賣打口碟的就在這裡。這裡的種種完全不同於城南或下關的市井小巷,也不同於新街口等商業區,這裡之所以有它獨特的地方,主要就是因為文化。這樣一個充滿文化氣息的地方,那些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當然願意在此居住,也包括犯罪嫌疑人。接著我想說說打口碟,這種CD的內容多是一些國內不常見的歐美流行音樂、鄉村音樂,更多的則是搖滾樂、重金屬,甚至那些極端音樂。很多人有一個誤區,認為聽搖滾樂或重金屬甚至極端音樂的人,個性一定十分張揚,裝扮也一定奇形怪狀,其實不然,聽這類音樂的人,恰恰多是那種比較內向,不愛說話,外表也很普通很低調的,尤其是聽重金屬和極端音樂的。這類人現在仍然比較少,在當時恐怕就更少了。想想看,96年的時候大多數人在聽什麼?又有幾個人明白什麼叫死亡、哥特?也許有人會問:你說的共同愛好就是指音樂?沒錯,可能性非常大。我們不妨再做個假設,需要說明的是,由於沒有任何線索,因此以下只是我的主觀猜測,如果各位覺得我是在胡說八道,那就權當聽故事好了:被害人剛入學不久,一次在校門口逛街的時候偶然接觸到了打口碟,她立刻就被那些以前從未聽過的音樂所吸引了,但在當時,CD還比較少見,而一款普通的CD隨身聽對於她這個窮學生來說也是奢侈品,用現在的話說,她很鬱悶。就在這個時候,犯罪嫌疑人出現了,他主動向被害人介紹這些音樂,當他瞭解到被害人沒有聽這些CD的條件後,更是主動地邀請被害人去他的住處,因為在他家裡,也許有一款效果非常好的音響。嫌疑人成熟穩重的外表、文質彬彬的氣質、優雅的談吐,取得了被害人的信任,於是,他們認識了,並很快成為了朋友,他們經常出入嫌疑人的住所,他們聽音樂,談心得,幾乎無所不聊。在嫌疑人的面前,被害人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健談,她覺得自己喜歡這個男人,而嫌疑人似乎也被這個女孩身上的某種東西所吸引。後來發生的事,我不敢妄加猜測,也許他們相愛了,甚至發生了性關係。

  但是被害人並不知道,她已經離死不遠了。也許是她的外表,或是氣質、又或是穿著打扮勾起了嫌疑人對往事的回憶,一段發生在童年或少年時期的並不美好的回憶,激起了他隱藏在內心深處的一個念頭——殺死被害人。他覺得只有這樣,才能將心愛的女人永遠留在身邊,儘管他可能已經不是第一次這樣做了,他覺得被害人太像童年時的「她」了,她們的共同之處太多太多,有時他甚至會覺得她就是「她」。嫌疑人開始不可自拔。每當與被害人相處的時候,嫌疑人總是能夠回憶起「她」,回憶起「她」給他帶來的快樂,當然,也有傷痛。

  根據以往的變態犯罪的案例,這類犯罪嫌疑人的童年或少年時期基本上都經歷過一件或數件對他們身體乃至心理造成傷害的事件,這類事件則在他們心靈上留下了陰影,從而導致了後來的犯罪。本案中嫌疑人過去究竟發生了些什麼,我們無從查證,但有一點,事件本身一定對他的傷害很大,且主要是心理上。

  對於嫌疑人來說,被害人像極了「她」,他愛被害人,所以要把她永遠地留在身邊,但首先,他要為她「贖罪」。

  作案過程我無法做出具體描述,但可以肯定的是,嫌疑人在這個過程中獲得了生理和心理上的快感。看著被害人的身體像切羊肉似的被切成了一片一片,嫌疑人感到,她的罪贖清了,但這肉體依然污穢,必須丟棄,只有靈魂,才是永遠潔淨的,只要被害人的靈魂能和他在一起,他就滿足了。

  現在,我們可以給嫌疑人簡單地畫個像:犯罪嫌疑人,男性,案發時年齡在30歲至40歲之間,亦有可能在30歲以下,相貌端正,氣質成熟穩重,性格內向,為人謙和,單身,受過高等教育,文化素質較高,喜歡聽音樂,亦有可能愛好文學,住在南大附近,獨居,懂得一些醫學方面的知識,但沒有人知道。

  最後再強調一下,以上分析,只是基於沒有任何線索的情況下做出的主觀猜測,僅代表我個人觀點。如果各位覺得我說得不對,歡迎做出更正和補充,如果公安機關一直沒有停止對此案的調查,也希望這些能夠對他們的偵查工作提供一點點幫助。

★★★★★熱 烈 的 回 應 在 此>>>








The Silence of the Lambs
:::13_Finale _4:5O


沒有留言:

我們 當下任務宛如追憶歌仔戲老唱片的似水年華, 其實我們是在緬懷和探究上世紀專注於「聆聽」的那個時代精神/文化—— 電視這個機器/媒體/怪獸尚未吸吞/侵噬民眾之眼球與腦洞的50、60年代, 咱們的青壯年阿嬤使著猶未衰老的秀麗耳朵伴隨一個 「仍未被恰當定義」的歌仔戲盛世安身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