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9/2007

帶著體溫的音樂

劉索拉與『中國民族爵士』¿ Part 參
刘索拉在電影《無窮動》劇照








劉索拉在紐約某私人場合的無伴奏即席演出‧主題是伊2006年新作[《驚夢》Fantasy of the Red Queen]。

回劉索拉讚歎非裔美人的民族音樂藍調,提及對伊影響甚大。盡管劉氏在南方孟斐斯城用力學習,也深刻體認藍調的內在特質,可綜觀劉氏作品,僅只《藍調在東方》見到藍調影子,雖有黑人樂手鼎力相助,卻似跟白人的藍調搖滾同樣是模倣個膚皮而已,黑人是不屑1聽的。

真正給予劉氏音樂生涯的進路,其實是黑人原創的另1種傳統民樂:爵士,以及從各種黑樂中頓悟的「音樂的生理性(身體性)」此1奧義。
先啼前者。
爵士的定義人言人殊,咱不記得是從哪1家音樂辭書(Grove?Norton?Dutton?Collins?New Everyman?)讀到的,覺得稍可概括:爵士樂是美國黑人創造的即興的音樂╲演奏類型。

劉氏緊緊攫住的,正是「即興」此1特性,受到的影響得從「自由爵士」的開山宗師Ornette Coleman說起。
劉氏如是說﹕


藍調和爵士樂的根源,就是黑人的哭泣的靈魂,是對自由的1種吶喊。



爵士樂是帶著體溫的1種音樂。



我覺得我們這1代經歷挺多的,回顧這些經歷的時候,我常常有1種想哭哭不出來,想喊喊不出來的感覺,不知道怎麼辦。直到我到紐約跟爵士樂家在1起,我才感覺到我所有做出來東西都讓我有1種在自由奔跑的感覺。


有個楞頭楞腦的記者訪問伊,從自由爵士談出了些蠻有趣的話題~~
  ●你說你最喜歡的是Free Jazz。自由爵士最讓你著迷的是什麼?
  劉:最讓我著迷的是Ornette Coleman奧耐特‧考曼這個音樂家和他的風格,奧耐特·考曼的演奏,太棒了!

  ●你和他們樂隊一起合過嗎?他給了你什麼啟發和幫助?
  劉:合過。他給我啟發特別大,我跟他在一起練習,排練,他經常跟我講他對音樂、對音響的理解,以及怎樣處理音色。

  ●能適應那種東西嗎?
  劉:可以適應。他太棒了,你聽到的永遠都是他的東西,他非常極端,自由爵士就是他搞出來的。他的聲音永遠是非常強的,他的聲音有侵略性。有一次是我一個人和5個薩克斯手在一起。5個薩克斯風在那兒演奏,奧耐特說你跟我們一起演奏。確實不容易啊,一個人聲和5個薩克斯在一塊兒!而且他們都是吹自由薩克斯的,5個人都在拼,都想出自己的聲音,你的聲音怎麼才能夠很強地出來?挺難的。奧耐特希望你出你自己的聲音。我後來表現很好,聽的人都非常喜歡。但這只是偶然的玩。

  ●你得把自己變得強烈許多才能跟得上他?
  劉:你要把自己變得對音樂很敏銳,對他的變化非常敏感,才能跟上他的感覺,否則的話就顯得你特傻。

  ●你曾經提到陳丹青的拼貼畫給了你一些啟發。我不知道音樂如何實現這種拼貼。背景是爵士,主體是民樂?或者兩者交織在一起,互相衝撞?
  劉:我只有那一件名叫《中國拼貼》的作品是拼貼,其他都不是。我是用中國音樂的原材料做拼貼,不是毫無道理地把這些東西拿來放在一起,你得分析它們的共同點,要看很多很多譜子,然後找出一些可以拼在一起的東西。之後,你還要再寫進自己的東西。

  ●你給搭檔吳蠻安排的彈奏,是「放棄中間休息的地方,把那些最快、最低、最激烈的都放在了一起,她彈起來就不能停。連續地一個動機,來回重複……」琵琶在這兒已經不是我們從前熟悉的那個琵琶了,僅僅是一件工具,完全服務於你個人的音樂,它的東方色彩僅僅剩下「琵琶」這個名字和一個外形、一種音色,是這樣嗎?
  劉:不是這樣的。音樂是不能通過文字的描述來感受的。

  ●是不是所有的民族樂器都可以像吳蠻的琵琶一樣,進行前所未有的運用?在我們的印象中,民族樂器,它的音色就是一種限定,比如二胡,它似乎只能演奏那些二胡的曲子比如《良宵》和《二泉映月》,馬頭琴只能演奏蒙古族的音樂。你是把琵琶的功能放大了嗎?
  劉:可以說是放大了琵琶的功能,前一陣給吳蠻寫了一首琵琶曲,美國有些評論說,這件作品把琵琶這件中國樂器變得更國際化了。其實,並不是說我把琵琶的功能放大了,而是琵琶本身有功能,它的潛力非常大。 

  ●能不能說說那次你和吳蠻在紐約「廚房」劇場的演出?那次你寫了很多樂器性的人聲唱段,在台上你把自己的聲音變成了各種樂器,對嗎?
  劉:對,那時我開始用人聲摹仿樂器,而人聲一向都是用來唱歌的。

  ●摹仿什麼樂器?
  劉:摹仿嗩吶呀,二胡啊。其實也不是說特別像,就是盡量去摹仿那個聲音,想像二胡的華彩段落應該是什麼樣的,想像嗩吶在演奏華彩段的時候發出什麼樣的聲音,對這些樂器得非常瞭解。我的摹仿能聽出一些樂器的東西,但肯定還是我的聲音,只是說我給觀眾一個嗓子的除了唱歌之外的一種聲音,不見得我的這個聲音就是嗩吶,那個聲音就是二胡。我不是雜技團的,我也不是在做口技表演,那只是一種聲音。

  ●你後來也被稱為人聲藝術家,當你整台戲都要用自己的嗓子去拼的時候,你覺得這個時候你的嗓子跟你當初唱流行歌曲時的嗓子差別大嗎?
  劉:完全不是一個人。

  ●嗓子怎麼可以有這麼大的潛力可挖呢?一個人的嗓子怎麼可能完全變成另一個人的嗓子呢?
  劉:我覺得它還有潛力呢。人其實可以有很大潛力而自己並不知道。後來我在國外經常開工作坊,教很多普通人發聲,也教戲劇演員和現代舞演員如何發聲。嗓子其實不是我們音樂學院聲樂系的那個概念,不是說只有金嗓子才是惟一的。很多民間音樂都不是那種嗓子。只要你有感覺,你就有音樂,就像樂器一樣,有木器有銅管,不一樣,沒關係,你只要有感覺就會有音樂。一個普通人的嗓子裡是有很多東西可以出來的。

  ●那種不是金嗓子的人,他想讓嗓子發揮到一個極致,要不要吊嗓子?
  劉:也要吊嗓子,還要運氣,你要知道怎樣在你身上調那個氣,把你身上的氣跟你的嗓子運到一起。

  ●為了讓你的嗓子達到你想要的效果,你做了什麼努力呢?
  劉:也還得練嗓子,我也找了聲樂老師教。後來我明白了其實聲音不是從嗓子裡出來的,是從腳底下出來的,我一直在跟很多人講這件事兒。

  ●有人認同嗎?
  劉:有人認同。我跟馬友友說的時候,馬友友是認同的,他說拉琴的時候,是跟腳底有關係的。我感覺,如果你光想嗓子的聲音,其實是有限的,你要想你腳底下的聲音。

  ●你會不會看不起那些流行歌手的嗓子?
  劉:很多人有好嗓子。我憑什麼看不起人家嗓子很好?我說的是音樂感。但除了嗓子,還得有人文的東西。

  ●還有鮑勃·狄倫,他那把破破的沙啞的嗓子,是不是人文的東西救了他?如果不是那樣的歌詞,那樣的旋律,這把嗓子能幹什麼?如果不是人文的東西在支撐的話,這把嗓子會不會很可笑?
  劉:鮑勃·狄倫有他的歌詞,有他的風格,但他的嗓子如果不是那個破嗓子,他就不酷了,他的破嗓子其實救了他,使他變得特酷。你想想如果鮑勃·狄倫有一個特別圓潤的男高音,多噁心?你會覺得特噁心。前東德有一個非常棒的女高音,但她把嗓子給喊破了,去唱搖滾樂,特別棒,每一個音都是這麼唱(摹擬那歌手發出顆粒很粗的「唉」的一聲),真不容易,因為這麼唱特疼。其實破嗓子會很美,破嗓子並不是殘廢。我羨慕白人音樂家和黑人音樂家的破嗓子的程度和羨慕一個很好的女高音的程度是一模一樣的,對我來說他們是平等的。

  ●你會把另類呀,先鋒啊作為自己的一個方向去強調嗎?你怎麼想那些整天把另類掛在嘴上的人?
  劉:我覺得沒有必要。另類這個詞兒是賣東西時用的。在美國,東西賣不出去的時候,就得叫它是另類。這是商業用詞,推銷用語。當初在紐約,地下文化發展特別快,出了很多特強的東西。那些唱片店不知道怎麼賣這些唱片,後來出了一個唱片店,叫「Other Music」另類音樂。我老覺得另類是一個挺奇怪的詞兒。

  ●幾年前,在廣州聽過一場John Zorn的音樂會,他應該是大人物了。現場有一個日本女子的人聲,在那兒歇斯底里地尖叫,感覺像是一個魔鬼附身的巫婆。在我們對古典的那種很光滑很唯美的聲音厭倦以後,是不是又走得太遠了?
  劉:John Zorn的東西特棒,他的聲音是非常棒的。他那個鬼哭狼嚎的聲音出來是特有底氣的,而且他真的是一個非常認真的音樂家,他是非常酷的,他的尖叫特別酷,是特別冷的一種尖叫,有一種尖叫上去就要噁心你,它只是尖叫。John Zorn,我覺得是奧耐特·考曼之後的另外一個大師,非常重要的一個音樂家。他那一聲高音出來,一般人得吐血。

  ●有時候總感覺現代藝術中有太多的鬼氣或者說巫氣。
  劉:這不是鬼氣,也不是巫氣,這是城市文明的產物,我們不能拿山裡的鬼氣和巫氣來解釋這種音樂,因為它跟那個完全沒有關係,它是城市的產物,是現代人的神經。John Zorn是地下音樂的一個代表人物,所謂地下文化,它就是城市的鬼嘛,它反映了城市的地下文化的這麼一大方面,它有非常壓抑的一面和衝擊的反叛的東西,所謂暗的東西,這些暗的東西被強化了,成為一種非常強的暗。

  ●你認為這是正常的還是反常的?它真的讓人很愉快嗎?
  劉:非常正常。它是非常神經性的,我聽著很舒服。我的音樂會的聲音也都是非常大的,這很正常,這是城市文明的產物,是城市文明的一面。你就是需要這個很大的聲音。我們的音樂教育和城市文明教育不夠,所以這時大家都要提出問題。現在很多人還活在甜蜜蜜纏綿綿的小資產階級的感覺裡,很多文化人也這樣。按理說這不是正常的文化現象。正常的文化人怎麼能在這種纏綿的中產階級的小溫情裡呆著呢?




以下續完Sola & Wu-Man《China Collage》劉 索拉與吳 蠻:《中国拼貼》©1997
CD Avant 46 ;1999 CD Avant 046
Release Date:Apr 22, 1997 ; Recording Date:Apr 1995
共3闋





O3  Death O8:49






O4  Life Journeys O8:54

O5  War O6:52








電影《無窮動》劇照
 > 待 續 <


沒有留言:

我們 當下任務宛如追憶歌仔戲老唱片的似水年華, 其實我們是在緬懷和探究上世紀專注於「聆聽」的那個時代精神/文化—— 電視這個機器/媒體/怪獸尚未吸吞/侵噬民眾之眼球與腦洞的50、60年代, 咱們的青壯年阿嬤使著猶未衰老的秀麗耳朵伴隨一個 「仍未被恰當定義」的歌仔戲盛世安身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