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2/2006

羅爾卡——作為音樂家的詩人

--費德里科‧加西亞‧羅爾卡Federico García Lorca(1898--1936)--

破圖1堆‧更‧
煩請轉往天空部落|yam天空 __陰 陰 痿 痿‧怕謝啦‧

         □  前  篇
--Young Lorca---世紀1次世界大戰剛結束,20郎當歲的地主之子,羅爾卡出版其第1本散文集子《印象與風景Impresiones Y Paisajes》,在家鄉葛拉那達大學註了冊,卻北上首都馬德里開展更寬廣的藝文生涯。



----點擊放大羅卡與布紐爾-----這年1919,羅爾卡住進有名的『學生公寓Residenica de Estudiantes』1,結識先到兩年的未來導演布紐爾;1年后,咬著1只沒點燃菸斗、長髮奇裝的畫家達利搬了來,3人混得爛熟2

布紐爾曾鼓勇吶吶問詩人:「你真是玻璃圈滴?」
詩人說:「咱們友誼完--啦。」
當晚布道歉了事,他回憶說:
『羅爾卡對達利確實熱情,達利卻無動於衷。』,劉譯冒出1句:『可能氣味不相投』,應乃英(漢?)譯自作解人,卻暗含玄機,蓋兩造性向迥異,1同1直,當然難以1拍即「合」也。可Wayne Dynes編的兩大卷《同志百科事典》(St.James Press, 1990)直陳:『詩人跟達利有著長達數年之久的愛戀關係………』
,然則畫家真不為所動乎?聽聽達利的自白罷:


---羅爾卡、達利合影-------羅爾卡、達利合影----我很快就明白他們(按,指公寓才子們)會從我這里獲得1切,卻啥也不給我。他們有的,本人早就有啦(按,挺臭屁哩)。讓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僅只加西亞‧羅爾卡。他,混亂的‧帶血的‧粘稠的‧崇高的‧為暗黑的地下火燄顫慄的血肉之軀里頭,彷彿每種物質都欲探尋其獨創形態,他全部的存在都體現出驚人的詩的現象。

我進行抵制,對「詩的宇宙」採取敵對態度。當我深感費德里科詩歌的煽動性和富激情的燄火變成不可控制的沖天烈焰時,我、我拼命抑制它,用我反浮士德的早熟……ggyy…yygg……我就長久地平息了我們時代,精神的‧想像的‧道德的‧饑--餓。

( 紫色字乃咱強調;ggyy…yygg則為無關緊要文字,cf. Dali(1941)——足見達利老兄其實有過1大段悱惻的愛慾糾葛,絕非外人如布紐爾可以洞察。)

1925年,達利首次個展,嶄露頭角自不在話下,27歲的愛人--詩人敬獻1闋令人目眩的禮讚:《致薩爾瓦多‧達利的頌歌》,長22節的韻文,敘說出詩人跟畫家間的誠炙友「情」:『啊 ,橄欖色調嗓子的薩爾瓦多/ 我吟唱的,正是你這人和你的畫告訴我的……』
呣,咱想告訴大伙的竟是這種情史8卦嗎? 切--
再兩3句就好,詩人在1936年遭長槍黨殺害,原因眾說紛紜,1般咸認是詩人同情農工群眾的左翼意識遭忌;另則說法則根本咬定乃同志身份惹來殺身之禍。咱和稀泥的偉大不掉看法是:兩者都有啦。

閣下讀過智利情詩聖手聶魯達那些甜柔酥人的篇章罷。在不朽的《情詩20跟1支絕望歌子》之后(“今夜我可以寫出最哀傷的詩篇/ 寫,譬如說/ 夜被擊碎/ 藍星在遠處顫抖/ 晚風在空中迴旋歌唱”*),詩人轉向現代主義風格,《大地居所》唱著:


我恰巧厭倦了我的雙腳和指甲
以及我的頭髮,我的影子。
我恰巧厭倦了人的生活*

,最后則回歸現實主義,寫出曠世鉅作《1般之歌(漫歌)》,等著諾貝爾獎的桂冠。

詩人幹嘛最終風格丕變呢?

因為,親眼目睹了30年代那場腥風血雨的[ 西班牙內戰 ],以及朋友羅爾卡的罹難——


強盜自空中屠殺兒童
兒童的血於是滿街
單純地流,單純得像兒童的血
我看見西班牙的血
在你們面前湧起*

詩人錐心地詠歎:


把燈,把燈拿來,
看看這濕透的土地,
看看這火燄吞噬的,
黑細骨頭,被謀害的西班牙
伊底外套*

*皆取自陳黎‧張芬齡老師漢譯(1989)(當下最佳!)*

咱們跟聶魯達其實都無緣無法瞥見羅爾卡的血泊——詩人遇害於1936,內戰初起。屍骨無存。

那那,羅爾卡是何方神聖呢?又如何神聖來著?
























Miguel de Cervantes
Miguel de Cervantes
José Saramago
José Saramago
Camilo José Cela
Camilo José Cela
Isabel Allende
Isabel Allende
Federico Garcia Lorca
Federico García Lorca
Vargas Llosa
Vargas Llosa
Garcia Marquez
Garcia Marquez
Quevedo
Francisco de Quevedo
Carlos Fuentes
Carlos Fuentes
Juan Ramon Jimenez
Juan Ramón Jiménez


上世紀共5位西班牙語作家獲頒諾貝爾文學獎項,可作品流傳較廣的西籍作家會是誰咧?論者有謂,除了老古董的塞凡提斯/唐吉訶德,之外,很可能就是費德里科‧加西亞‧羅爾卡Federico García Lorca(1898--1936)啦。
現代主義狂飆的20年代,開展文學生涯的年輕詩人很自覺地將根牢牢紮在國族的文學/文化傳統里,至死不渝,為我們留下~~
詩集7
劇本12
散文集1
映畫腳本1
跟,數百幀畫






_______                                              

________   
 
8

___  

___                                    





___                      

17








1:劉森堯於《布紐爾自傳》(台北遠流,1989)譯為『學生住宿區』。達利在自傳(1941)炫道:「讓這地方接納,須極有力的推荐才行。西班牙最好的家庭的孩子才能住這兒。」,乃紈褲子弟公寓也。
2:島內最易入手的資料,見,劉森堯,前引書,pp.61--73(似漏譯了原著1大段?)


Read More-
□前篇‧Ⅱ□
□前篇‧Ⅲ□








Cafe De Chinitas::1/Zorongo::O4:29
Shamrock 1007©2000
Christina Zurbrugg-vo;
Martina Cizek-fl, sax; Judith Pahola-g;
Christian Klein-b; Peter Rosmanith-perc




©原題:《作為音樂家的詩人---羅爾卡生誕百年祭》刊於[《手寫版》萎陰碟報 n°72 ](Tainan, 1999)



沒有留言:

我們 當下任務宛如追憶歌仔戲老唱片的似水年華, 其實我們是在緬懷和探究上世紀專注於「聆聽」的那個時代精神/文化—— 電視這個機器/媒體/怪獸尚未吸吞/侵噬民眾之眼球與腦洞的50、60年代, 咱們的青壯年阿嬤使著猶未衰老的秀麗耳朵伴隨一個 「仍未被恰當定義」的歌仔戲盛世安身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