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5/2008

賀歲小片:天生的農民舞者

《雲南映像》
《雲南映像》



 2004年3月陰雨綿綿,乍暖還寒。
 有「舞神」(?)之稱的雲南女兒,身穿大紅繡花對襟短衣、圍翠綠披肩、單薄瘦削的楊麗萍帶著自編自導、自演自製的舞集《雲南映像》和96人龐大隊伍,跋山涉水到上海參加第4屆中國舞蹈『荷花獎』總決賽,奪得『舞蹈詩』作品金獎、最佳編導獎、最佳服裝設計獎、最佳女主角獎和優秀表演獎。

 楊麗萍說:「現在的民族舞舞台充滿著1種『病態的粉飾』,要麼反覆抄襲已有的民間元素,要麼用外來的芭蕾語彙去『美化』民族舞,缺少純粹的藝術品質和精神。所以《雲南映像》要以『原生態藝術』與那種『粉飾』對抗。」

我沒有編過1個動作

 伊說:「《雲南映像》裡,我沒有編過1個動作,全部是舞者自己的語彙,我是去各個山寨去看去學,我的演員大多是天生的舞者,他們汲水能歌,取火能舞,插秧、推磨、牛頭舞、昆蟲交合,是8輩子都傳不完的舞蹈絕活兒。我總是說,讀幾年專業院校又能怎麼樣,這些孩子在娘肚子裡就學舞蹈了,而且他們的舞蹈是千百年流傳下來的,他們才是老師啊。」
 「我就怕有些搞民族舞的,不聞不看真正的民族舞蹈是怎麼樣的,關在房間裡絕對想不出佤族的18種鼓怎麼打,不會知道花腰彝女孩1套要繡5年的繡衣什麼樣。」

 「很多人在打鼓的時候,只是在打擊1個樂器,表現他的1個技藝高超;不像我們族人,在打鼓的時候,在向人說,這是女人,我要用鼓錘和女人交媾結合,然後產生生命。他不1樣,本質、質量的不同。這些東西不是我們要用嘴巴去說說而已,它是真的涵蓋在這些舞蹈本身裡面。我就試圖告訴人們,人是有另外一雙眼睛的,我們不能用正常人的眼睛去看待很多事情。藝術也是這樣,他是需要我們這種舞者去開創另外1道門,去打開另外1扇門,也許打開這扇門不1定代表成功、1種對和錯,至少是我們有這個勇敢的心,去打開另外1扇門。」

楊麗萍::女兒國舞團裡75%是農民
  
 「我不愛聽人叫我專業人士,」楊麗萍晃動著綴滿孔雀石的耳墜,十個玉色指尖不時在半空飛舞,「我和我的演員們1樣,從小在山裡長大。我總是說,我們團裡75%是農民,我也是農民,離開山村久了我會不自在的。」
 「我跟他們說了,他們1定要回村子去的,回去還要跳,還要教,因為這舞要有人傳下去。」

不搶救就來不及了
    
 楊麗萍說,「《雲南映像》比較準確地表現了雲南的民族歌舞,雖然雲南1直是民族歌舞之鄉,有許多有代表性的歌舞,但我追求的『原生態』,就是把有代表性、民族性的東西準確地表現出來。」
 伊拽拽自己的紅色繡花短衣說:「這是苗族的」,又抬腳給記者看伊的繡花鞋:「這是白族的」。

 伊說:「我搞這個戲,就是要把民族的東西從最深遠的地方挖掘出來,在舞台上還原;把那些在民間的、即將消逝的舞蹈整合出來,用舞台形式留下來,保護起來。為了這個作品,我採風走了20萬公里,看得越多,記錄得越多,我越著急,有很多東西,再不搶救就來不及了。」

 「誰是民族舞蹈家?不是關在練功房裡穿緊身衣反覆接受芭蕾基礎訓練的專業人士,是那些汲水能歌、取火能跳,對著山林田野都在起舞的人。」
 「我不太懂得學院中教授的理論,我對民族舞的要求很簡單:去酸、去甜、免雜。」






 按:《雲南映像》包括「序(雲)」、「日」、「月」、「林」、「火」、「山」、「尾聲(羽)」共7場,舞者全來自滇省村寨,彝、苗、藏、傣、白、哈尼和佤族的鄉土歌舞,充分表現了彩雲之南、高山與河谷的絢麗色彩,楊麗萍在「原生態歌舞」的基礎上融進現代舞語彙,構建了一台強烈、古樸、又十分現代震撼的演出。
從問世起,楊麗萍便宣稱《雲南映像》要走商業市場之路,自己養活自己。如今《雲南映像》有3個版本。

朱大可《人類學鏡像和花腰彝歌舞》


那些身材矮小的彝族農民在舞台上踩踏、謳歌和舞蹈,嗓音尖銳清亮,彙集成宏大的原生態和聲織體,令所有現代文明所望塵莫及。
它是力量、優美和質樸的三位一體。我還沒有看見過任何一種土著歌舞,能夠擁有如此令人震撼的力量。
它超越了美國黑人靈歌和毛利人歌舞,散發出無與倫比的人類學光輝。


★★★★★雲南映像-原生態歌舞劇 B  28:33








★★★★雲南映像 D  25:56








★★★ A 30:00








★★★ C  27:43








《雲嶺天籟》雲南省政府斥資700萬打造的《雲南映像》姊妹篇







沒有留言:

我們 當下任務宛如追憶歌仔戲老唱片的似水年華, 其實我們是在緬懷和探究上世紀專注於「聆聽」的那個時代精神/文化—— 電視這個機器/媒體/怪獸尚未吸吞/侵噬民眾之眼球與腦洞的50、60年代, 咱們的青壯年阿嬤使著猶未衰老的秀麗耳朵伴隨一個 「仍未被恰當定義」的歌仔戲盛世安身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