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2008

尋找白秀珍姐妹

傳 奇 誌 異
點擊放大-----



道艱難混亂啊那個年頭,伊正年輕,結婚沒幾年。丈夫在地主家當長工,竟遭土匪綁票並殺害。孑然一身冤仇難報,伊苦啊,止不住每天唱起《哭調》,抒發鬱卒:


我只想1對燕子歇中樑
我不防單頭燕子歇半牆
我只想腳爬樓梯步步高
我不防腳踩蓮花順水漂
你長工的雙手踢腳絆手
你腳腳踩的沙石路
口口吃的磨肉肩頭皮
你沒錯吃人來錯害人
你千不值來萬不值
……………………

 









伊全身性命投入《哭調》淒婉的旋律,盡情唱得既哀且怨。
伊日日唱、早也歌晚也歌,寄託對巳故至親的無限哀思,哪時沒唱便覺孤寂抑鬱。
鄉里方圓十百里的人全專程趕來聽伊歌哭,伊將悲慟跟歌詞歌腔緊密地融為1體,如泣如歌,聽者無不動容,潸然淚下。

伊是天生的民歌好手,唱著《哭調》的同時無師自通地精準掌握了學院派奉為圭臬的聲樂呼吸技巧,並臻運用自如之境。
1953年,伊給舉薦至中國北京參加「全國民族民間音樂舞蹈會演」,輕易取得1等獎。
1955年,伊被調入「雲南省歌舞團」,並選為「中國青年代表團」成員前往波蘭華沙,參加(社會主義國家的)「世界青年聯歡節」,演唱家鄉「海菜腔」民歌《東門1株花》——這歌乃7聲羽調式,開腔以mi為長音拖腔,用真假聲交替高歌,若干音程的上、下行大跳形成抒情歡樂與共的獨特風格——伊運用獨特換氣法和沉長氣息,在真假聲之間不露痕跡地自然轉換,拖腔長達1分鐘之久,驚撼4座,1舉獲得銀獎。
1960年,伊演唱《火把節的夜晚》由「中國唱片廠」灌成留聲機唱片。
1962年,伊演唱《通海小調》由「上海中唱」錄製發行留聲機唱片。

可伊的更多「絕唱」似沒給及時記錄下來。

轉眼1988年,樂界大老呂驥倡議之下,「中國音樂家協會民族音樂委員會」終於出了面,由「武漢音樂院」跟「雲南民族藝術研究所」組成1個專門針對伊的「演唱藝術科研小組」,開始對不再年輕的伊進行了錄音錄影、記錄整理和初步研究工作。

伊叫白 秀珍。咱們白姐姐出身於雲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縣彝族,這時已成了民間老歌手。

武漢音樂院后有以下論文專著~~
廖琦玉:《談白秀貞演唱藝術與彝族四大腔》,詳盡分析伊的發聲技巧,探討演唱的藝術特色,並把這些特色放到地理文化脈絡中考察,探索形成此種演唱風格的內外因。
馮家慧:《雲南彝族著名歌手白秀珍演唱技法的學習應用》
周耘:《彝家樂話——著名雲南彝族歌手白秀貞歌唱藝術談》,探討其歌唱呼吸、音色追求,咬字方法以及情感和形體等方面的課題。

周耘編著《著名彝族歌手白秀珍歌唱藝術研究》(北京京華出版社,2001),乃中國大陸第1部論述民間歌手的專著。
書中白姐姐說﹕

 唱歌的人,氣最重要。氣不好,歌就不好。
 咱們彝族,唱歌的人毛病很少。為啥?跟勞動有關,跟鍛練有關,身體好,氣就多;氣用活,聲氣就好。
 唱歌1定要練氣,吸氣要平穩,穩穩當當吸下去,吸進去后肚子要硬著點。氣不要1下放完,要把氣停住。
(呦,咱瑜珈老師也如是說) 
 為啥有人唱得發抖?就是氣沒扎住,唱歌第1就是氣息。
 我1唱歌就把氣停住,想唱多長就多長;氣進去了就不亂動,只感覺把氣停住,其他地方全是鬆鬆的………
---只被傳說,而不被傳唱的詭異離奇
…………奇離異詭的唱傳被不而,說傳被只---


於是白秀珍成了1則音樂傳奇。這傳奇不在1分鐘拖腔迄今仍未給超越的偉大紀錄,而在這是1個只被傳,而不被傳的離。保證閣下有錢有閒也聽不到看不到摸不到買不到搜不到伊的有聲資料,此種玄幻詭異的真人真事,再現華夏文化圈才會發生的活生文化圖景,正如島嶼的「陳達傳奇」1樣,直到2007年( 21世紀!)恆春歌手才在[ 傳藝中心 ]重新誕生。可白姐姐的下場恐怕比「紅目」阿伯更坎坷的罷。

俺是彝族健朗好歌手,俺不是白秀珍-----超級優秀的民間歌手全擅於清唱,不假樂器相伴,中國那邊近些年捏出1個專有名詞:『原生態民歌演唱家』,「中國唱片總公司」隨俗製作發行了1套《中國原生態民歌演唱家系列》,咱心焦地等了偌多年,老是天殺的始終兩款而已:《「陝北歌王」王向榮》、《「西北花兒王」朱仲祿》。咱巴望伊也躋身這個系列,讓世界有耳福,讓伊得公道。

我這里老實招供,天可憐見,咱至今猶聞 所 未 聞 伊 的 高妙歌腔哪。
 嗚,多殘酷的人生際遇呀, 我,跟白秀珍多年無法相見; 我,甚至沒伊的相片,可我深深愛著伊?!

咱不是沒有盡力找過伊,這些年來,咱在那邊的各大拍賣網不時尋尋覓覓伊的芳蹤,妄想邂逅伊的老唱片全屬徒勞,倒買了些不該買的雜7雜8絕版膠碟跟書。
生活里老有新發現,生命才見出意義。咱多年前有幸識得伊的名,生命的意義卻自眾里尋伊千百度的指隙不斷流逝,几已哀莫大於心死。
咱今夜在燈下哀傷地寫出這些,正是要告訴你這個體悟。沒有鬱卒不成人生…………

在悲不見伊的慘況下,歌還是要1路聽下去的罷。
就請王向榮、朱仲祿陪陪您嘍。


白秀珍缺席。其他彝族好歌手演唱「海菜腔」 「海菜腔」是發源於雲南石屏異龍湖畔的1種彝族民間多樂段組合聲樂套曲,它集獨唱、領唱、齊唱、合唱、對唱為1體。民間俗稱「曲子」或「倒扳槳」。海菜腔實際就是在海、湖上唱歌和對歌的意思,所以前人就叫做「海上唱腔」,慢慢簡稱為「海唱腔」。又因石屏海(異龍湖)中有1種草本水生植物叫「海菜」,莖細長,隨水上長,可食用。而「唱」和「菜」的方言土語又相似,所以人們就把「海唱腔」叫成了易記上的「海菜腔」了。「海菜腔」是中華民族藝術百花園中1朵亮麗的奇葩,它和「煙盒舞」是1對不可分割的孿生姊妹,有歌必舞,有舞必歌。
__王保德(雲南省石屏縣壩心區文化站)《簡論彝族海菜腔》《民族藝術研究》2006年4期-36-43頁
Kh`o按:自2001年,昆曲、古琴、新疆木卡姆、蒙古長調相繼入選[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之后,2006年6月,泉州南音(=南管)、侗族大歌、彝族海菜腔則經中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1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 附 ] 咱從中國「CCTV全國第十二屆青年歌手大獎」轉出的「海菜腔」,全由姊弟李懷秀、李懷福(+月琴)演唱。 唉,聊勝於無。
《花腰彝》



《思念調》











王向榮_黃河幾十幾道灣(陝北船夫曲)_1994






王向榮_走西口(陝北晉北西內蒙[2人台])_1994







朱仲祿_上去高山望平(甘青[花兒]《河州大令》)_1984






朱仲祿_左邊的黃河右邊崖(甘青[花兒]《嗆啷啷令》)_1983






朱仲祿_黃河上渡過半輩子(甘青《川口令》) _1983

侯莉君_孟姜女過關(江蘇蘇州小調)_1958





時光與生命的意義全自嘴角無聲無息溜逝了……………





《五山腔拘腔》女聲2重唱——白秀珍、向幼芬


沒有留言:

我們 當下任務宛如追憶歌仔戲老唱片的似水年華, 其實我們是在緬懷和探究上世紀專注於「聆聽」的那個時代精神/文化—— 電視這個機器/媒體/怪獸尚未吸吞/侵噬民眾之眼球與腦洞的50、60年代, 咱們的青壯年阿嬤使著猶未衰老的秀麗耳朵伴隨一個 「仍未被恰當定義」的歌仔戲盛世安身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