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5/2007

Ougenweide

請點擊放大2rd Album:《All die weil ich mag 》1974)封面---



秋夜在歐境某專業古樂網不小心邂逅了這歌Triskilian::《Ave Donna》::O2:52




熊熊想起德國1個條頓風的民謠樂隊Ougenweide,思緒不禁飄向上世紀的70年代。

島嶼斯時「受難」於控管思想極嚴厲的白色恐怖狀況,每1受屈的靈魂盡所能地找尋精神出路,不饜足地竭力吸取來自海外的滋養。很多人透過閱讀,也很多人透過聆聽(包括短波收音機),咱相信好多人從舶來的古典音樂、爵士搖滾得到超越,而能跟當時凶惡的法西斯政權維持1種奇妙的異化關係,並保有自足的精神狀態而不致於崩潰。

咳,熬過來已很多年了,是的,咱仍認定歐美白人的搖滾樂讓島嶼的青‧少年得到出路,而那個年代本土相應產生的所謂「校園民歌」卻只讓人得到某種「寄託」,乃次等貨色耳………,這決非挾洋自重,而是事實如此。

上世紀60年代末,搖滾的發展其實已漪歟盛哉,70年代則波瀾更加壯闊,才人輩出,合力打造出搖滾樂的黃金時期。
70年代,歐洲那邊出現1個新的(進步的)類型,島嶼譯成[ 前衛搖滾Progressive Rock ],華文《維基百科》有很好的解說,請參閱。該辭條僅凝視了英國的概況,沒能觸及義大利、德國的絕妙發展是美中不足。






讓咱懷想的Ougenweide(1970-1985)正是來自德國,這個隊伍給了咱1個不圓滿的‧猶有缺憾的70年代。因為,咱始終沒法收齊他們的作品集子(LP共9款),直到這21新世紀。
這團1981年出了最後1款,85年便拆夥了,專輯后來沒有全部數位化,這里有個最新的cd版「通販目錄,很貴柳,簡直跟LP版同貴。

70年代的英國「前衛搖滾」視電子合成器為進步樂器,擅用者眾(德國此派名叫『Krautrock』) 。可Ougenweide卻用上相當多種的歐洲古樂器,教人錯覺好像沒插電地將德國古謠搖滾化,營造中世紀的牧歌風,帶領聽者進入1個詩意的‧奇幻的‧迷人的美麗新世界。法國佬Philippe Blache說里頭還蘊藏不少德境瀆神的‧異教的世俗歌曲的珍貴資料。

1973年的首枚同名專輯——當年有島嶼海賊版,是『零世紀企畫‧麗鳴行唱片公司發行‧黑白彈系列‧不二價新台幣壹佰元正』。里邊附有產品目錄(叫『小雅樂訊3』),聲明「黑白彈系列」僅壓300枚。這是3哥購入,咱珍藏至今——封底的歌詞全印成歌德體,咱仍跟以前1樣看得霧煞煞。
這是他的第1隻歌子《Nieman kan mit Gerten》:: O2:26





1st Album:《Ougenweide》1973封面---Musiker:Olaf Casalich: Gesang, Pauke, Congas, Maracas, Becken, Schlagzeug, Cimbeln, Tabla, Triangel;Renee Kollmorgen: Gesang, Triangel, Percussion;Brigitte Blunck: Gesang, Percussion, Knochen;Wolfgang v. Henko: Gitarre, Oktav-Gitarre, Konzertgitarre;Stefan Wulff: Bass, Kontrabass, Harmonium, Effektorgel;Frank Wulff: Querflöte, Bass-, Tenor-, Sopranblockflöte, indische Metallflöte, Lotusflöte, Bouzouki, Sitar, arabische Schnarrflöte;Jürgen Isenbart: Xylophon, Percussion, Glockenspiel, Schlagzeug,Ulle, Chorgesang;Achim Reichel: Pauken, Fuzz-Bass, Lotusflöte

這是第2枚集子的開場歌子Der Fuchs und der Rabe》:: O2:59




2rd Album:《All die weil ich mag 》1974)封面---

這視訊檔攝於1976年::O2:17~~






底下是這隊伍的所有集子(9LPs+最底2cds)~~




今天聽這些東東,仍覺得猶有特色尚有味道,卻已不認為夭壽厲害了,咳咳。
1995年,離散的隊伍沒法忘懷過去,團圓之后,發了張cd《SOL 》©1996如下~~

底下4隻歌全出自這枚集子……………………


> 未 完 待 續 <


沒有留言:

我們 當下任務宛如追憶歌仔戲老唱片的似水年華, 其實我們是在緬懷和探究上世紀專注於「聆聽」的那個時代精神/文化—— 電視這個機器/媒體/怪獸尚未吸吞/侵噬民眾之眼球與腦洞的50、60年代, 咱們的青壯年阿嬤使著猶未衰老的秀麗耳朵伴隨一個 「仍未被恰當定義」的歌仔戲盛世安身立...